精益创业的五项原则
- 创业者无处不在——开发新产品或者新服务
- 创业即管理——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更是一种机构制度
- 经证实的认知——可持续性的业务
- 开发—测量—认知
- 创新核算——衡量进度,确定目标,让每个人肩负职责
本书三大篇:愿景,驾驭,加速
愿景
开端
创业活动需要运用管理准则,才能从我们得到的创业机会中收货成果
精益创业要求人们用不同的方法衡量生产力。新创企业的目标在于弄明白到底要开发出什么东西。
精益创业的方式是教你如何驾驭一家新创企业,比如你开车去上班,你总是清楚你的目的地,哪怕4环堵了,你可以绕行五环。一不小心走过了出口,你可以掉头回来继续开。所以,新创企业也有一个清晰的方向,一个脑海中的目的地。
定义
精益创业是一系列的实践,帮助创业企业家提高新创企业成功的机会。
何为新创企业?就是在极端不确定的情况下,开发新产品或者服务的企业。
学习
如果开发出来的产品没人要,那么按时、按预算开发出产品又有什么意义呢?
精益的思维方式把价值定义为“向顾客提供利益”,除此之外的任何东西都是浪费。
你很容易自以为清楚顾客想要什么,也很容易在折腾了一堆东西后发现他们毫无意义。
问题1:需要开发这个产品吗?
问题2:围绕这一系列产品和服务,我们能建立一项可持续的业务吗?
实验
- 顾客认同你正在解决的问题就是他们面对的问题吗?
- 如果有解决问题的方法,顾客会为之埋单吗?
- 他们会向我们购买吗?
- 我们能够开发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吗?
驾驭
飞跃
每个商业计划都是从一系列假设开始的。但假设终究是假设,它们未经证实,而且在现实中往往还是错的。因此,新创企业早起努力的目标,应该是尽可能迅速地验证这些假设。
价值和增长,我们需要创造价值,要避免很多价值破坏类的增长,比如一项业务的增长是通过大量的投钱,大量的付费广告取得的,却没有开发出创造价值的产品。
测试
用一个最小化可行产品(MVP)来进行“开发——测试——认知”。最小化可行产品并非用于回答产品设计或者技术的问题,而是用来验证基本的商业假设为目标。
如果我们不知道谁是顾客,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质量!
衡量
创新核算分三步走:第一,使用最小化可行产品确定企业目前所处阶段的真实数据。第二,新创企业必须尝试把增长引擎从基准线逐步调至理想状态。第三,转型还是坚持?
确定基准线:在众多的假设中先选最冒险的假设来测试才有意义!
调整引擎:好的设计是能改善顾客行为的设计
转型还是坚持
真正衡量跑道长短的标准是公司剩余的转型次数,即根本改变商业战略的机会还有几次?
转型并非仅仅是一种改变,而是一种有组织有条理的特殊改变,用以测试一个关于产品、商业模式和增长引擎的新的基础假设。
加速
批量
小批量工作的最大好处是能早早发现质量问题。
成长
可持续增长的特征体现在一条简明规则中:
新顾客是由以往顾客的行动带来的。
- 口碑相传
- 产品使用带来的衍生效应
- 有资金来源的广告,广告费用必须由收入支付,而不是依赖投资。
- 重复购买或使用。
三种增长引擎:
- 黏着式增长引擎
- 病毒式增长引擎
- 付费式增长引擎
适应
- 不能为了时间牺牲质量
- 反复询问五个为什么?
- 对第一次错误要容忍,不允许同样的错误发生两次。
- 即使是成熟企业,也要通过颠覆式创新,努力寻找新的增长来源。
创新
颠覆式创新三个必要条件:
- 稀少但稳定的资源
- 开发业务的独立权
- 与绩效挂钩的个人利益
最后:杜绝浪费!